金丝帐_第2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7节 (第2/2页)

,我只好厚着脸皮来等您了。”

    拓跋泰蹙眉道:“朕朝政繁忙,你若无聊,可以自寻些事做,或者递牌子请家里人来说说话。”

    言下之意便是无暇搭理她。

    谁不知他夜夜陪着那崔妖妃?江巧音腹诽,可又不能说出来,只得愈发憋屈地说:“阿音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拓跋泰点点头,作势抬步。江巧音见他要走,连忙追上去:“皇帝哥哥可是要去演武场,能不能也带我去?”

    拓跋泰这才发现她穿的是胡服,看来是有备而来。

    “来吧。”

    拓跋泰扔下两个字,径自大步往前。江巧音忙不迭跟上。

    到了演武场,御马监内侍牵来了一匹大宛良驹,通身黑紫,名为飒露紫,正是帝王御马。拓跋泰翻身上马,拽着缰绳对内侍道:“你们带淑妃去选匹马。”说完也不等她,双腿一夹就驾马向远处奔去。

    江巧音自是会骑马的,为了追赶拓跋泰,赶紧吩咐马奴牵一匹跑得最快的马来,马奴为难:“除了飒露紫,就属白蹄乌跑得最快,只是此马性烈,轻易不让人骑……”

    “少废话,快牵来与本宫骑!”

    奴不敢忤逆,赶紧牵来白蹄乌,只见此马通身乌黑,只有四只马蹄是白色的,一看便知不是凡品。江巧音踩着马奴肩头爬上去,扯过马鞭就狠狠抽了一下。

    白蹄乌吃痛,箭一般飞出去。

    拓跋泰有意避开江巧音,只往演武场远处去。倒不是说他对江巧音有多少厌恶,在他眼里这不过是个小女娃罢了。他当年认江肃为义父时已经十一岁,只在江家住了两年就投身军营,江巧音那时顶多三四岁,二者实在没有多少交集。后来他一年也回不了江家几次,见面次数屈指可数,兄妹相称不过做表面功夫,压根谈不上青梅竹马。加上他和江肃的关系其实一直很微妙,所以他更不可能对江巧音产生什么心思。

    如今他称帝,江肃要送女儿进宫这件事无可厚非,但江巧音似乎也是芳心暗许的样子,这让拓跋泰觉得奇怪。

    “啊——”

    身后传来女子惊叫声,拓跋泰回头一看,只见白蹄乌驮着江巧音狂奔,她勒不住马,连缰绳都丢了,只能趴在马背上揪紧了鬃毛。

    拓跋泰打马迎上去,驾着飒露紫追上白蹄乌,待到两马并行,一掌拽住江巧音的后衣领把人提起来,丢在自己马背上。

    白蹄乌继续跑远了。

    江巧音被内侍扶下马的时候,腹中翻江倒海,推开众人躲去一侧吐了个干干净净。

    拓跋泰等她吐完漱了口,努力压下训斥的言语,淡淡问道:“还有哪里不舒服?回去宣个太医看看。”

    江巧音见他冷淡如斯,忍不住掉泪:“我没有受伤,可我心里难受。”一惊一吓过后还哭,她脸上的妆都花了,“陛下既然准我入宫,还封了我当妃子,可为什么不来承欢殿?阿泰哥哥,你是不是不喜欢我?”

    “阿音,”拓跋泰耐着性子说道,“朕拿你当meimei。”其实说是meimei都牵强了,可也只能这般解释。

    “我算哪门子meimei?”江巧音擦着泪,一抽一噎,“陛下连贤妃那里都去过了,就是不来看我,别人都笑话我!”

    她胡搅蛮缠,拓跋泰颇为头疼,他沉沉吐出一口浊气。

    “今夜朕去看你。”

    长安殿。

    演武场发生的事很快被人传到这里,佛兰听罢还是平着一张脸,走进室内去看崔晚晚。

    素手拾笔,墨黑指白。美人作画赏心悦目,竟难以分辨是画中景美,还是画画的人美。

    佛兰本欲等她画完再说,但崔晚晚是何人?心比七窍多一分,早就察觉到佛兰欲言又止。她提笔蘸墨:“想说什么就说罢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今晚去承欢殿。”

    崔晚晚头也不抬,只顾画一叶扁舟:“贤妃过了便是淑妃,咱们不是早就料到了?”

    “可这回是淑妃主动求来的。”佛兰对后宫争宠的把戏很清楚,“她追去演武场骑马,惊了马被陛下所救,这是唱了出英雄救美呢。”说完她似有失望,“陛下怎就看不穿呢?我原以为不一样的。”

    元启那种昏君活该被糊弄,可拓跋泰如此睿智,怎么也会着了道?

    “早告诉你了,都是皇帝,没什么不同。”崔晚晚搁笔,懒懒道:“这幅画可要收好了,咱们长安殿就靠着它才能去冬狩。”

    她还是那副不上心的模样,佛兰从前总劝她莫要懒懒散散,不然如何能抓住拓跋泰的人和心?如今倒觉得如她这般看得开也是好事。

    是夜,拓跋泰在承欢殿待了两个时辰,直至子时却出来了。

    福全赶紧为他披上大氅,问道:“陛下可要去长安殿?”

    “不了。”拓跋泰摇头,“回吧。”

    这是要独寝的意思。

    福全急忙招来御辇,他躬身跟在一旁,心中想的却是怪哉,承欢殿淑妃明明喊了水,但陛下身上却是清冽干爽的气味,并无在长安殿和贵妃恩爱后的浓稠香腻。

    背秋涉冬,天子校猎。

    《礼记》有云:天子诸侯,无事,则岁三田。拓跋氏马背上得天下,猎杀更是刻在骨子里的,所以历代君王每年至少狩猎一次,或秋或冬。往年的冬狩一般在“玄冬季月”,也就是十二月,此时“天地隆烈,万物权舆於内,徂落於外,帝将惟田于灵之囿”1。而拓跋泰提前至冬季第一月,除了遵循祖宗传统之外,还为了大阅。

    何为大阅?比年简徒,谓之蒐;三年简车,谓之大阅;五年大简车徒,谓之大蒐。2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