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221.铁炉和实践  (第1/1页)
    还有两年,太久太久,等不急。    五百多个这种东西,太平府和凤阳府花时间可以做出来,但那绝对得到明年夏天。    等到明年夏天,有屁用?    他半个月后就需要。    听到朱标,朱橚他们的话。    周乾这才意识到,这是明朝,可不是后世,后世的冶炼一天便可炼出成千上万的生铁。    生铁坚硬,从高炉冶炼后,耐磨铸造性好,就是太脆,不能锻压。    熟铁用生铁精炼,软,塑性好,就是容易变形,强度硬度低。    “皇爷爷,孙儿觉得,今后太平府那里的铁矿,数年后大明的铁矿炼铁可以达到每天万斤,几十万斤。”    “每天万斤,几十万斤?”朱元璋质疑着。    “每天万斤几十万斤?”    朱橚不由瞪大眼睛,朱标满脸不敢置信。    “咱大明,现在这一年,总共才能达到一千多万斤。”朱元璋缓缓说道,    这个朱元璋没说谎,明永乐年是一千九百五十七万五千零二十六斤。永乐初年课铁一百一十万斤。    这个出自于明太宗实录。    随后,周乾暗自思索了片刻,才对朱元璋摇摇头,有些不好意思。    “没想到,大明朝,一年竟然才能锻造这么点生铁,怪不得在此事上,皇爷爷你会如此谨慎,还拒绝我!”    别听起来觉得,明朝一年生铁很多,但是仔细算一下,就会发现,这还真是不够用。    就比如说现在要锻造五百多个铁炉,每个炉子加上铁筒这些,还需要人力,这一下,便是要消耗很多。    “要是大明铁够,铜矿够,银矿够的话,那大明就不会还印宝钞!”周乾叹息道。    朱元璋满脸感慨。    朱橚和朱标也是满脸叹息。    “没想到,堂堂大明,一年竟然才能炼出这么些生铁,真是……”    说着,周乾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去说下去?    “如何?”    朱元璋看向周乾,满脸期待    “只能说这些人都是无能之辈!”    周乾摇摇头说道。    “无能?”    不知何时进来的朱桂,随即满脸不赞同。    “雄英,这已经是他们尽最大的能力了。”    “孙儿以为,还是要加强工匠的招募。”    周乾轻笑一声,“大明如今共有多少军士?这些铁都不够用的。今后分校建的太多,也会需要大量用铁。    另外,百姓耕作器具,以及日常生活之用的铁器,大明成千上万,甚至百万的百姓如何去分这么点的东西?”    说着,他好像想到什么。    周乾扭头看向朱元璋。    “皇爷爷,你说你要是让他们工部帮孙儿打造铁炉子,先用这些铁给工匠们的住房取暖,如何。”    “那明年工部,兵部,乃至大明用什么?”    朱元璋半真半假的问了一句,随即便轻轻摇了摇头。    “那一时半会儿补不上,咱也不敢答应此事!”    “孙儿只是先借用,等锻造好铁炉子,立刻十倍奉还他们,保证明年朝廷足够?”    周乾严肃说道。    不过,他却是看到,朱元璋那满脸不信的神情,有些疑惑。    炼铁有多么难,朝廷对铁有多么的需要,他可是知道!    到时候十倍还,怎么可能?那得把自己大孙子累死。    “过了年,立刻补上,可行?”    周乾继续问道。    “年后?……”    听到这里,朱元璋有些无奈的叹口气说道:“雄英,你可知道,大明炼铁有多难?”    “孙儿觉得,只要动脑子,不难。”    周乾笃定。    “这炼铁之事,可不是儿戏,乃是国事!”朱橚一脸郑重,“二十个铁匠锻造一天,才能炼出百多斤生铁来!”    额!    听此,周乾有些无奈。    “皇爷爷,孙儿的铁矿场再过一个月不仅自己用的够,也会还清工部和兵部的。    到时候,江南制造局下面的铁厂一天千斤也不是问题。”    “多少斤?”    朱元璋抬头问道。    “千斤!”    “千斤?”    朱元璋,朱橚大惊,他们满脸不信,“这怎么可能?”    “这为何不可能?”    周乾轻笑一声,“此事,到时候请皇爷爷派人检查,!”    听到这,朱元璋连忙看向蒋瓛。    “此事可是真的?”    “回陛下,此事千真万确,太孙并不缺铁,他回京是为了请工部一起帮忙打造炉子,提高速度,给那些工匠取暖用!”    【话说,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,咪咪,安装最新版。】    大明朝不是每家都有地龙。    这会儿朱标也是脸色微变,他突然意识到,如果自己儿子天炼出特别多的铁,那对大明来说,是有多么的重要!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    不见兔子不放鹰,周乾决定让朱元璋看看他的取暖炉子,要告诉他们很有必要。    京城,民技院的院子放着一个圆铁炉子,中间放碳,上面盖个圆铁片,用铁钩一钩,盖子便起来了。    这是七八位民技官一夜的成果。    可见如今造出这种炉子,实在是有些难,所以周乾才回京想让工部帮忙做这个。    铁匠拿出昨晚太孙交给他的一张纸又看了看,这是皇宫用的纸,上好的纸上画着设计图,每一步都有,上面还标注满了字。    他们正是因为有图样,弄明白了图样才打造出来的。    几个官员觉得新奇,他们以前从事铁匠,进了民技院也见了很多东西,但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炉子。    第一次见这图样。    太孙这是去哪里学了艺?竟然这么的手巧。    他们昨夜做铁皮时,如擀面一般做了出来,这也是太孙教的新法子。    虽然没有锤子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好,但是做个盖子够用,又琢磨着用铁皮做了铁管,到时候放上去,可以煮饭烧水,十分方便。    民技院几十个工匠组成了临时的流水线,铁匠打炉子,铆匠制管子,那些农官和泥瓦匠做藕煤。    木匠做了许多器具。    有了这些工匠,做这个并不难吗。    太平府,凤阳府的工匠抽了些出来打造炉子,京城也按照太平,凤阳两府的过程造炉子。    朱橚跟着朱标还来看过几次,顺便也帮忙使用了第一个炉子,这种和地龙有的一拼,还能烧水煮饭的炉子,很快就被文武百官传的沸沸扬扬。    许多国公府不一样清早起来便要被熏,有几个还跑来问周乾,这种炉子卖不卖。    藕煤卖不卖。    周乾让人做了四个,送去魏国公府一个,送去周长平那里一个。    朱元璋表示自己也要试试。    周乾向他们说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后才给朱元璋演示。    不过看到乾清宫出来的长铁筒冒出煤烟,他就觉得自己这算不算在污染环境啊。    “好东西啊!”朱元璋惊讶,他把周乾给他送的水壶放上去,果然十分的好用。    “没想到,真是没想到。”过来陪朱元璋说话的宁妃也称赞周乾的厉害。    “太孙,果然是不同一般人。”    朱?:“大侄子最聪明了。”    221.铁炉和实践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