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,真无耻(百合futa,种田)_255激烈的谏言/divdivclass=l_fot5961字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255激烈的谏言/divdivclass=l_fot5961字 (第1/3页)

    没料到她会突然反问,皇帝自然不可能亲自答她,他看向殿下的百官,也有意考究他们。众目睽睽下,大农令只能站了出来:“回陛下,目前大汉最好的良田亩产约为十五石,中田次之,十石,薄田更次之,仅有五石。若是丰年,良田亩产可达三十石往上,中田亦有十五石。”

    “挺不错的。”

    听了大农令的报数,官员们都b较乐观,大汉的土地足够养活所有人,但沈清茗并未展颜,紧接着又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措手不及的问题。

    “那播一收几?”

    大农令被问住了,这是官府登记收成的一大败笔,由于大部分官员不谙农事,去到民间调查收成的时候不仅会被当地的地主浑水m0鱼,谎报收成,就算登记了数额也会直接登记成亩产。

    登记亩产本身并没有错,但沈清茗知道这是一个数据陷阱,亩产是一个泛指,缺乏反应土地真实情况的具T数据。换而言之就是,亩产可以简单的通过改变播种数量达到虚高的现象。

    果真不出所料,这会儿听了沈清茗发问,大农令顿时没声了。

    见大农令踌躇答不上来,皇帝立刻明白过来沈清茗为何如此发问,眼神也微妙起来,但并未置声。

    “孺人可知其播收b?”

    “回陛下,眼下大汉良田的播收b约为播一收五,中田播一收三,薄田基本播一收二,或更少,等于无效意,若遇上旱年,或全部面临绝收。”

    沈清茗的话令皇帝不由得倒x1了一口凉气,那些世家出身的贡生根本不能理解这个播收b的概念,仅有几位寒门出身的贡生红了眼,垂下了头。

    没有人b他们更清楚这个数额,虽然大汉的土地很多,但实际上能够产生效益的土地并不多,且大部分不在农民手中,因此大部分农民家庭虽然坐拥几十亩地,但真实的产量仅为别人的一半,累Si累活也就仅够一家人的口粮,若遇上天灾,全年辛苦白费不说,甚至粮种都亏进去。

    更叫人绝望的是,每次官员巡视都只能看到地主家的亩产,永远看不到他们,现在却是这个看起来b他们还小的姑娘,偏偏是她看到了一切,还在皇帝面前无所顾忌的提了出来。

    姑娘的勇气和直白叫这些贡生萌生出热血,他们纷纷忘了夫子教导的为臣之道,也想趁着这个机会说出来!

    “孺人的意思是目前大汉的实际收成其实很差?”

    沈清茗严肃的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收成差,所以孺人提出轮作增产。”

    “是这样。”

    “可朕听张大人是言,孺人除了提出轮耕之外,还准备了一套救灾匡扶百姓的措施?那又是为何?”皇帝又问。

    “轮耕是为增产,但增产的前提是百姓有地可种,扶持百姓之措施便是确保百姓有地可种。”沈清茗把龙卿交给她的小册子取出来:“这是民nV仔细考虑过的措施,均罗列于此,陛下请看。”

    “呈上来。”

    太监忙把小册子接过来,恭敬的呈给皇帝。

    皇帝缓缓翻阅,沈清茗开始解释:“去年黑龙镇发生了水灾,除了个别地势较高的村子幸免,大部分村庄毁于一旦,无数人流离失所。然而早在洪水泛lAn之前,便有百姓意识到河水将会泛lAn的问题,就连张大人也意识到,但苦于声势较小,朝廷未重视,直至河水冲出堤坝,这份奏折才传至陛下耳中。”

    皇帝皱着眉,满朝官员也不敢吱声。

    “消息传至圣听本就慢,若再无未雨绸缪之措施,此类天灾便会不断的重复上演,致使百姓陷入永无止境的绝境当中。民nV意识到此困境,在洪灾爆发前便引导全村在河坝处加固,这才挽救村子于危难,后来幸得张大人听从愚妇们的提议,一边赈济饥荒,一边组织难民开荒修渠,不仅省了费用,还为难民提供了生计,现在他们都在自己亲手开出的土地上安家了。”

    张县令得意的点了点头,表示赞同她的话。

    “朕已听张Ai卿和刘Ai卿提过此事,一笔钱用在两处,能节约开支。”

    “此法名曰以工代赈,今后应对任何灾荒陛下均可把事结合起来运作,可以省不少财用。”

    “准。”

    史官飞快的记录沈清茗说的每一句话,沈清茗见他们有些跟不上,便特意放慢了语速:“遭遇天灾,官府断不能像以前那般放之任之,得有未雨绸缪之措施,组织灾民灾前撤离,或灾后重建,这都需要官员去考量。”

    “即便有以工代赈之法,可全国每天都有大大小小数百件灾情,若全都防范未然,这里头的财用着实不小。”

    “但凡遇上天灾,Si伤者多为老弱妇孺,少则Si伤千余,多则成千上万,人去楼空。在以往,大洋的彼岸有个国家因着不重视灾难,Si伤过多,进而爆发了瘟疫,全国人口Si伤将近一半,若这样的后果发生在大汉,民人Si伤如此之多,届时还谈什么财用呢?”

    沈清茗也学了当初龙卿“为自己造势”的那一套,搬出了大洋彼岸的国家来为自己的说法立根据。

    老皇帝被吓了一跳,官员们也不敢吱声,倒不是相信了她的话,而是她说的太过言之凿凿,让他们本能的不敢质疑。

    “那朝廷当如何入手治灾?”

    “除了像去年那般组织灾民挖渠筑坝,还可以强制乡绅地主去收留灾荒时期无家可归的儿童。”

    “收留儿童?”

    “儿童是国家的未来,若他们全部Si于灾难,就算留下足够多的壮劳力,那也无法弥补人口断层带来的危机。反正对那些地主大户来说收留一两个儿童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生计,这些儿童长大了还能为国所用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别的措施么?”

    “有,民nV方才罗列的都是灾荒时期特有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