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268 可敢赌一赌(求月票) (第1/2页)
常岁宁展信。 是老师来信。 是老师以老师的身份来的信。 所以,她的老师,终于是见到那幅她留在大云寺的画了。 也果然与她预料中一样,只要老师见过了她笔下竹石,定会发现端倪——现下这封信,便印证了这一点。 但在眼前展开的信纸之上,统共只三行,九字。 其上三行所书,是为三问—— 安否? 欲何为,何往? 何故? 作为真正学富五车,受天下文人景仰的高官大儒,她的老师,自然写得一手顶好看的字,纵然说是现世无人能及,也不为过。 可这样一位大儒,此刻这短短九字,细观之下,却称不上端正悦目。 他似是落笔太重,又太慢。似举棋不定悬而未决,又似破釜焚舟不顾一切。 而这一切繁杂矛盾的心绪之下,所藏着的,不过是不敢表露太过的“期许”二字。 他似字字在质问,迫切想要得到她的亲口印证,但最先问出口的,却仍是她的安危,安否,安否…… 欲何为,欲何往……是在担心她的日后,想知晓她的打算。 而“何故”二字,便是在与她印证“真与假”,“虚与实”了。 她的老师很擅长生气,生气时很擅长骂人,骂上三天三夜也断不会重样,但现下在面对她有可能存在的撒谎隐瞒之举,却只有这寥寥九字。 信的那边,是一位老人谨慎小心的探问,是生死重逢之间的近乡情怯,是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,镜中花,水中月,唯恐一线妄念落空破散的战战兢兢。 常岁宁又静看片刻,口中轻轻叹气。 突然就觉得,自己这个学生当的,实在很不是个东西。 她区区一个短命鬼,怎就劳得老师这般挂念十数年呢。 她未急着去看其它来信,而是先铺了纸,提笔回信。 从前,她犯错惹了老师不悦时,最是喜欢将“没办法,谁让学生随老师呢”这等讨打之言挂在嘴边。 学生随老师,当一随到底,老师来信三问九字,学生回信,那便也以九字作答好了。 常岁宁写满九字,即搁笔,轻轻将墨迹吹干,仔细叠好,放入信封之中,交待阿澈:“让人送回京中褚太傅府上,切记,不可走明路……” 明后已确定了她是李尚,活着的李尚已经叫明后“喜忧参半”了,若这活着的李尚再与昔日老师、如今的礼部尚书有书信密切往来,那明后这喜忧参半,怕是要只剩下“忧”字了。 她如今远离京师,自是无所畏惧,但老师一把年纪,还当讲究个安稳为上。 常岁宁这般想着,干脆再谨慎一些:“还是秘密送去大云寺给无绝大师吧。” 让无绝转一下手,也更稳妥些。 但既然都让无绝帮忙转手了……若不顺带着写一封给无绝,倒显得她这个“知己”当的太不讲究了。 于是,常岁宁又提笔多添了一封,单独给无绝,又顺带请教了一些有关军阵之事——军阵事小,让每一位下属平等地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需要,也是每位主公必修的美德之一。 待阿澈将写给这两位祖宗的信送出去后,常岁宁才去拆看余下的书信。 有段氏的,信上多是些关切之言,也絮叨了些京中之事,此外,还有一些旁敲侧击的试探与不解。 但这些试探实在很段真宜,叫人一眼便能看透,真能叫她试探出个什么来,才真是见鬼了。 此番她立下战功,在旁人眼中是横空出世的“将星下凡”,但在熟悉她的同时,又熟悉李尚的旧人眼中,却难免会生出一些联想与不解。 段氏只是其中一个,乔央也觉出了不对,但没有给她写信,而是悄悄写信给常阔,先问了常阔是否觉得此事哪里不对。 常阔则回——没觉得哪里不对,你鱼钓多了,脑子进水了吧? 对此,常阔的良心半点也不痛,他这能叫隐瞒吗?呵,他也只是做了无绝从前对他做的事而已。 别问,问就是“为了你好,时机未到,提前知道太多对你没有任何好处”。 而相比于乔央这种带脑子的疑心,段真宜则尚且停留在“这个孩子怎同殿下这般有缘,好奇怪,再问一问”,此一浅表层面之上。 因此,后者回信应付起来便也格外简单。 下一封信,则是姚夏她们的。 字迹看起来,是吴家女郎的。 信的内容占了半页,余下半页,则尽拿来落款了。 看着那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女郎的名字,常岁宁讶然,她这辈子就没见过这么长的落款,与其说是写信,倒像是在联名上书。 且细观之下可知,这些女郎的名字顺序,竟是按着韵音排列,很有几分“排名不分高低远近,均以姓氏韵音排列”的意思。 可谓是雨露均沾、公正公开的十分彻底。 无需想,必是吴家女郎的主意了。 事实也的确如此,原本姚夏等人都想各自写信给常岁宁,但吴家女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——“我如何不知诸位姐妹们的心情?然而须知常娘子如今忙于战事,数十封信送过去,实是负担太大,也显得咱们秩序混乱,闹闹哄哄,半点不见长进,如此又岂入得了常娘子的眼?长此以往,怕是会招来常娘子厌弃。” 众女郎闻言惊出一身冷汗,忙都悬崖勒马,回到家便将写到一半的信全给撕了烧了。 于是,才有了这封“联名书”。 常岁宁看着这张堪称秩序井然的书信,不禁莞尔道:“这位吴家阿姐,实有大才也。” 说来似只是闺秀间的玩闹,但须知这些个闺秀们家世背景不同,作风性情也不同,却在吴家女郎的带领之下这般乖巧守序,她敢说,许多朝中官员都未必有这个能耐。 由小窥大,可见其才。 且这位吴家阿姐,其名唤作吴春白,京中无人不晓,本身也是个名气斐然的才女来着。 而除了这封信之外,吴春白令人一并送来的,还有一封小册子。 其上是常岁宁在江南的事迹,她特送来让常岁宁一观,看一看是否有错漏不妥之处。 常岁宁打开那本册子来看,颇觉惊叹。 其上叙事翔实,而又惊心动魄,并且给予了她这个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