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三十五章:崇祯的丰功伟绩 (第1/2页)
明末的官员大多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。 凡是不办事的人,大部分都很能说。 陈新甲就是这样一个人,一人怼的吴襄和祖大寿连连败退,脸sE大变。 尤其当陈新甲把大淩河之战的老h历翻出来时,祖大寿整个人瞬间就变了。 “你说什麽?你这是什麽意思?”祖大寿x口不断的起伏,怒视着陈新甲,处在暴走的边缘。 如果这里不是暖阁,崇祯没在面前,谁也不知道祖大寿会不会把陈新甲暴揍一顿。 “我说的难道不对吗?大淩河一战,你本来已经被皇太极俘虏了,怎麽又回来了呢?” 陈新甲的语气又开始讥讽。 语不惊人Si不休。 “你这个穷酸举人!” 祖大寿忍不可忍,指着陈新甲的鼻子,破口大骂。 陈新甲翻他的老底,那他就翻陈新甲的老底。 陈新甲举人出身,如果没有杨嗣昌的话,怎麽可能做到兵部二把手? 读书人很重视功名,陈新甲更是如此。 因为没有进士出身,所以对这方面非常敏感。 陈新甲微微一愣,他没想到祖大寿会这样说。 身子开始抖动,这是因为太过愤怒。 本想再次厉声喝骂,可被杨嗣昌拽了拽衣角,用眼神制止。 陈新甲气未消,凑到杨嗣昌耳边,低声问道:“大人,您这是为何?!” 杨嗣昌朝着崇祯方向努努嘴,示意陈新甲看看。 陈新甲看向崇祯,看到了优哉游哉的崇祯。 他左手杵在下巴上,胳膊肘支着桌子,右手缓缓且有节奏的拍打着桌子,脑袋还在不断的清点,嘴里不知道在念叨着什麽样的唱词,这幅优哉游哉的模样,让陈新甲有些茫然。 “陛下可能是故意的,咱们吵得越厉害,陛下就越开心。 现在不是吵架的问题,是先把对孙杰的赏赐谈妥当。 孙杰的赏赐不谈妥当,咱们的功劳就名不正言不顺。” 杨嗣昌小声的解释着。 尽管陈新甲对祖大寿刚才那番话异常愤怒,但也无可奈何。 事实就是如此,杨嗣昌说的很对。 陈新甲心中不服气的瞪了一眼祖大寿,旋即偃旗息鼓,不再言语。 祖大寿本来还等着陈新甲的反击,可见到他已经偃旗息鼓了,也没再说什麽了。 暖阁一下子平静下来,崇祯看向众人,有些意外的道:“怎麽了?怎麽不说了?商议的怎麽样了,有没有拿出什麽章程?” 陈新甲朝着崇祯行了一礼,说道:“陛下,孙将军与京营的胜利,是从万历三大徵之後,朝廷最大的一场胜仗,荡清我大明几十年来的疲敝,此乃大胜,更是天下大治、大明中兴之预兆,臣以为,当重赏!” 必须要重赏,只有重赏孙杰,他们这些人的功劳才能跟着水涨船高。 杨嗣昌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,紧随陈新甲其後:“陛下,臣以为,陈大人所言极是,当重赏!” 张之极这些勳贵,也纷纷表态。 崇祯并未当下同意,看向了周延儒:“周Ai卿,你以为如何?” 周延儒滑如泥鳅,怎麽可能会把自己混进去? 他行了一礼,小心翼翼的说道:“陛下,臣不知兵事,但将军打了胜仗,就应该奖赏,这是千古的规矩。可吴、祖两位将军所言亦有道理。 其中各事,臣以为陛下心中已有决断!” 说了一句万金油的废话,谁也不得罪。 崇祯也没计较周延儒,目光从众人的身上一一划过。 道:“诸位Ai卿言之有理,不过,有功劳就应该赏赐,这是千古以来不变的道理。 若是这次不封赏,那以後辽东兵马要是立下功劳了,是不是也可如同今日这般? 如果两位Ai卿觉得可以,那朕就会撤销对孙杰的封赏!” 一句话,把吴、祖两人的後路说的SiSi的。 封赏肯定是要封赏的,功劳这麽大要是不封赏,以後谁还会为朝廷立功? 和孙杰站在一起的还有京营,以及三个国公。 不封赏孙杰,怎麽封赏他们?! 这些人要是闹起来,可不好收场。 “此事就这麽定了,辽东兵马不远万里而来,一路上风餐露宿,这次就先在京城附近歇息几天吧!” 崇祯轻飘飘的说道。 吴襄连忙道:“陛下,这次大军开拔,花费不小……” 意思很明显,就是要钱。 辽东兵马几乎每次出兵,都会向朝廷索要一笔钱财。 以前的时候,哪怕辽东兵马未立寸功,崇祯也不得不给。 可这次,崇祯腰杆子y了许多。 轻飘飘的看向吴襄和祖大寿,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,“两位Ai卿,辽东兵马可立功劳了?!” 吴襄和祖大寿两人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出来无奈和失望。 崇祯又道:“朝廷有功必赏,有错必罚。辽东兵马未立功劳,要是随意赏赐,岂不让天下觉得朝廷有失公允?!” 云淡风轻的模样让吴襄和祖大寿彻底Si心了。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,还能怎麽办? y要?孙杰刚刚打了胜仗,再加上京营。 风头尽在朝廷这边,他们还能怎麽办? 要是y要,不仅没有任何好处,反而适得其反。 两人朝着崇祯行了一礼,悻悻的离开。 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,杨嗣昌脸上满是讥讽。 “此事,就交给你们兵部商议吧,两天之内,拿出来一个赏赐章程,且先退下吧!” 崇祯朝着杨嗣昌他们摆摆手。 没什麽事,几人行了一礼一一告退。 崇祯看着正准备离去的周延儒,忽然想到了什麽。 语气一转,忙道: “周Ai卿,且先留下!” 周延儒正准备走,听到这话後,连忙止住脚步。 只是不清楚崇祯为什麽让他留下。 等到众人离开後,崇祯站了起来,走到周延儒面前。 语气平缓,说道:“马上就是年关,今年江南之地的秋税似乎并未押送朝廷? 还有漕粮,今年b往年少了三成。” 看着周延儒,目不转睛。 何止是今年的秋税,历年的秋税就没足额过。 不是拖欠就是缺额。 想把江南的税收上来,开什麽大玩笑! 千算万算,周延儒没算到崇祯会说这话。 本来以为,只是让自己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,万万没想到,竟然还有这一茬。 想想也能明白,崇祯最缺的就是钱。 自他登基之後,就没宽裕过,到处用兵,朝廷用度捉襟见肘。 之前的户部尚书毕自严有几分能力,节流的手段冠绝朝廷,可没有开源,再怎麽节流都无济於事。 这麽多年以来,税收大部分都压在了北方,江南之地的税收,根本收不上来。 崇祯的本事没有他的祖宗朱元璋厉害,可当了这麽多年的皇帝,也能明白很多事。 北方灾害不断,兵荒马乱,要是再行摊派,只会适得其反。 这个道理他很早就明白了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